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為了跟進對新馬華文教育問題的探討,這裡轉載最近刊登於《星洲日報》上的數篇文章,作為分享。


母語——共同的精神家園

5月9日,剛過去的母親節,數千人來到了新加坡芳林公園,出席一個為“為母語請願,為母語簽 名”的請願簽名會。過後,有人寫下如此動人的感言:歷史(如果我們還有歷史記憶)將永遠記載下這個鏡頭:我們為著我們母親的語言走到這裡來,這個具有政治 風雲的地方,曾經藏著一段憂傷的回憶。

在這前一天,因發表(新加坡)“政府正在探討減低母語在小六會考中的比重”的談話,而引起強烈反應的新加坡教育部長黃永宏,罕見地接見了3位文化界名人郭慶亮、林少芬和楊君偉(他們的名字出 現在號召民眾出席上述活動的短訊中),並保證,新加坡教育部無意降低母語在小六會考中的重要性。

在長堤的這一端,我們也非常關注這一事件的發展,這是因為,我們覺得,馬新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國 度,但母語在這兩個國家的發展和地位的演變,卻仍然起著相互影響和相互砥礪的作用。新山今天能擁有全國最大的華小(國光),最大的華文獨中(寬中),以及 最早設立的民營大專(南院),華文教育蓬勃發展,除了本身的努力,在某個程度上,是多得新加坡間接帶來的正面影響。

舉個例子:好多年前,當中北馬的華人還要為電視台的“羅惹”式華語新聞而蹧蹋自己耳朵,以及只 能收看少得可憐的華語節目的時候,柔州的華人卻慶幸自己有一個更好的選擇,那就是收看新加坡電視台全天候的純華語節目。這種耳濡目染的結果,甚至改變了柔 州華社的語言生態,使華語取代方言,成為大多數華人家庭裡的溝通語。這或多或少,都對這裡的華文教育的發展,起了正面的影響與推動作用。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東南亞國家協會與2003年第九屆高峰會上提出“東協共同體”概念,並議決於2020年達成這一願景,在2007年第十二屆高峰會上,各國又議決將“東協共同體”概念提前至2015年達成。東協共同體包括“東協政治安全共同體”、“東協經濟共同體”以及“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三大支柱,並希望以此提升東南亞區域各方面之競爭力,促進區域內的和平、經濟發展以及文化交流。東南亞各國意識到全球化的衝擊,以及中國、印度等國家的崛起,因此希望藉此共同體團結彼此,以在國際上爭一席之地。

以“東協經濟共同體”為例,似乎就以歐盟為榜樣,以整合東南亞區域經濟體系為終極目標,致力創造一個穩定、繁榮與具有高度競爭力的東協經濟區域,促成貨物、服務與專業勞力的自由流通,同時期許各會員國間更自由的資本流動、平等的經濟發展,並能縮減貧富與社會經濟的差距。東協經濟共同體將使東協成為一個單一的市場與製造基地,把區域內多元的特色轉化成為互補的商業機 會,令東協在全球供應鍊中更為茁壯(注1)。東協期望以“整合”方式來達到“團結”的目標,在面對“沉睡的巨龍”甦醒以後的世界,東協這願景無疑是積極的。雖說“東協經濟共同體”或多或少都存有歐盟的影子,然而,東協並無打算統一貨幣單位,並且鼓勵區域內的良性競爭、自由成長。

然而,當東南亞國家在面對一個“經濟體系整合”的未來,其民眾其實是相對冷感的。France24新聞一篇對東協的報導,開頭即訪問一位越南小販關於“東協共同體”之議題,小販回答:ASEAN? I don't know what it is,繼而又說:What community?(注2)——慚愧的說,至今我亦不十分了解這所謂“共同體”以及其願景、目標。在各個共同體裡,經濟互助其實該是最簡易的,它是有形的資產流動,能夠清楚地看見計劃實行的結果,因此對於國家和民眾而言,“經濟共同體”應是最易體會到其存在的。但事實卻顯示一般民眾實際上並未“看到”這“共同體”究竟帶來什麼效益,以致一直忽視了它。以馬來西亞為例,學校正規教育裡對“東協”著墨其實不多,更甭提“三大支柱”、“共同體”了。

一個政策、計劃在推行時,政策的受惠者——那些老百姓們是不容被忽視的一股力量。政策推行的同時如果能獲得百姓、民眾的信任與鼓勵,往往會事半功倍,政策執行起來也更積極、更有魄力,然而,東協共同體顯然還未達到這點。很多計劃、願景、政策都是上層的交流、互動以及討論,百姓們對這類議題興趣缺缺,甚至學校課本裡也不著墨去提,因此成為推行上的一大阻礙。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新馬華文教育其實是“怪”現象。

從馬來西亞說起,在土著馬來人壓迫底下,華人辦華文教育其實走得十分艱辛——自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無論《拉薩報告書》抑或《拉曼達利報告書》(也稱作《1960教育檢討報告書》)都將英文與華文學校逼至窘境。1961年,政府開始實施新的教育政策,即廢除以華文作為政府考試媒介語,而後更強制將國內中學分為“全津貼”與“無津貼”兩種,前者為接受馬來語作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國民中學”以及“國民型中學”;後者是不接受政府津貼,堅持以華語作為主要媒介語,抱著堅毅的信念辦校,成為“獨立中學”。由此可見,馬來西亞華人對自身的語言、教育以及文化有很大的堅持——他們把華文教育辦得有聲有色,不被在地原有強勢文化同化,不為政治壓力所威脅,不對不平等待遇妥協,因此,整片國土都能聽到“華教”的聲音,可算是東南亞一大“怪”現象。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可算是在同一條歷史軸線上發展的。兩個國家說起來有很相似的歷史背景、社會因素、環境因素。早期的新加坡對華文教育的執著不下於馬來半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全東南亞第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就在陳六使先生的領導下在新加坡開辦、招生,然而李光耀執政以後推行“英化政策”,強行下令南洋大學改革:全盤以英語教學。此舉引起師生不滿,全校展開抗議,但李光耀以鐵腕派遣軍警入校抓人,並且褫奪陳六使先生公民權,以為殺雞儆猴。南洋大學自此向政府妥協、改組,並在1980年和新加坡大學合併,成立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大學從此走入歷史。而今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校址即為當年南洋大學原址。只是在那塊土地上行走的學生,從來不知道有一個關於華教的神話在此消亡。

如此粗略敘述關於新馬華教以後,自然可以探尋:為何馬來西亞華人對教育抱著堅毅的態度?而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在發展過程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故事?然而,和馬來西亞原來站在同一條歷史軸線上的新加坡,為什麼能夠輕而易舉地殲滅一個華教神話?為什麼可以放棄當年對華教的執著,而又在今日從新推行華語文教育?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340.JPG

說起來,走進那間店只是巧合。我們搭著公車沿著公路走,在中國科技大學站就下車,原來要去的PASTA專賣店沒開,因此決定隨興而行:沿著這條街走完,任何一家店看上眼了就走進去;沒看得上眼的就只好去吃炸雞快餐。於是,我們的夜晚花了大半時間在行走與尋找,在走過一整條街穿過幾盞紅綠燈越過多條小巷以後,才終於發現這間隱匿在巷子角落的越南餐廳,於是也不說什麼,走進去大家坐下就開始點餐。

老闆是很隨和的人,我分不清他究竟是華人還是越南人,心裡想大概是越南華僑。店內裝潢簡單樸素,沒多餘的擺設也沒誇張的衡量,白色襯著黃色的燈光特別柔和,有東南亞溫暖的味道。後來忘了是誰調侃朋友中的其中一人不會說廣東話,繼而牽扯馬來西亞華人籍貫的分佈問題——“你們南部的人總是不會說廣東話”——然後決定玩場遊戲,一張圓桌一人一人輪流著說一句廣東繞口令。於是會說的說得大大方方,不會說的就被調侃,哈哈哈笑了一陣然後輪到下一位。我雖然是南部人,但親戚中有人說廣東,中學時候還看了一大堆港劇,因此可以用“破碎”的廣東話應付,免於嘲笑。只是事實證明了,大部分“南部的人”真不會說廣東話。

後來老闆走來確認菜單與上菜,突然也操了幾句標準廣東話——見識多的冷靜地以廣東話回答,說了幾句,竟然就有了他鄉遇故知的溫暖。來台灣忘了有多久沒聽見馬來話、淡米爾話、廣東話、潮州話、福州話了,我心裡總是希冀在遙遠的國度還能聽到熟悉(雖然未必聽得懂,但我們的生活就是被這麼多的語言構建的)的語言,因此聽朋友和老闆用廣東話對答就覺得欣喜。這晚倒是弄清楚了:移民越南的華僑有很大部分是廣東人,後來想起,政大裡有個越南學姐在港澳同學會主辦的歌唱比賽上,還唱了標準又動聽的廣東歌曲呢。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社會。一個馬來西亞有許多面向許多可能,只是我們看到的也許只是其中一面。2009年,馬來西亞一群影視製作人立志完成一個“15 MALAYSIA”的創作計劃,以影片反映現實,完成15個不同馬來西亞寫景。他們要告訴世界,我們有一個馬來西亞,但馬來西亞有15種不同的可能。雅思敏參與拍攝以及製作,“chocolate”是雅思敏在“15 MALAYSIA”裡的代表作——也是她生命裡最後一部作品(在15 MALAYSIA完成發表以前,雅思敏不幸去世)。

而她留下的最後一塊巧克力,也不知是甜膩抑或苦澀。


我們有15種不同的馬來西亞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或許連孩子都不如了。我們也會談情說愛,但在我們的眼裡,擋在愛面前的是利益、宗教,甚至膚色。可是孩子們啊,他們看見了最純真無暇的愛。後來我想,有時候,遮住眼睛日子也許會過得好一點。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雅思敏將我們帶到葬禮上。只是,這場葬禮我們並未覺得悲傷。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然,政治重要、經濟重要、銀行重要、公司重要、成績重要、選票重要、偽民主重要、假慈悲重要、謊言當然也重要——社會大概是由這麼多很重要很重要的元素拼湊起來的百衲被,所以我們應接不暇,一下子就筋疲力竭,無力回頭去重拾那些被我們遺棄已久,還生鏽的腐爛的記憶。那些同情、憐憫、關懷、溫柔(如果你還記得這些的話)。

你也許早已發現,我們的日子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堅硬冷淡了。報紙上翻開以後看到的都是聽膩了的示威革命選舉吶喊暴動,神與神之間的戰爭。社會系的課本攤開來都是權利和權利和權利,讀了約翰.伯格的《觀看的方式》開始覺得怎麼連藝術也被權力侵犯,一切都變得不再單純不再美麗,而我努力尋找的其實只是一個真理——真理,那麼困難。

請別斥責我那麼天真(事實上我是的),我只是想,如果我們的世界每一天都在叫囂、暴動,甚至在議會殿堂裡翻桌子丟椅子,抑或在暗巷裡瞄準一位日裔記者然後偷偷開槍處決——那我們的日子是不是太沉重太悲哀了?

因此,請容許我從冰冷的世界遁逃。然後,介紹一位堅硬疆界以外的溫柔女性,Yasmin Ahmad(雅思敏.阿末)。

yasmin_std.jpg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引文:

  「全球暖化、氣候異常,環境議題持續發燒中,印尼擁有全世界第三大面積的熱帶雨林,印尼雨林卻正以每分鐘十個足球場大小的面積快速消失中。

  印尼蘇門答臘島目前正面臨強大開發壓力,雨林面積快速消失,其根本原因在於農業經濟及區域發展問題,因此必須結合自然資源管理、農業生技、農村經濟與各領域知能,方能提供印尼更實質之援助。

  雨林的被破壞,直接造成淒地生物的滅絕,若被開發殆盡,將減少蘇門答臘虎的生活空間,四十年前還有五萬隻的蘇門答臘虎,正步上爪哇虎的後塵,目前數量少於三百隻,而且每年以三十到四十隻的速度在消失,唯一及保育類動物。

  所以計畫藉由實際參與雨林保護運動,讓自己深入了解環境及人與土地的倫理,由自身讓更多人了解停止環境的被破壞就是從自己本身做起。」

 

心得: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