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馬華文教育其實是“怪”現象。

從馬來西亞說起,在土著馬來人壓迫底下,華人辦華文教育其實走得十分艱辛——自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無論《拉薩報告書》抑或《拉曼達利報告書》(也稱作《1960教育檢討報告書》)都將英文與華文學校逼至窘境。1961年,政府開始實施新的教育政策,即廢除以華文作為政府考試媒介語,而後更強制將國內中學分為“全津貼”與“無津貼”兩種,前者為接受馬來語作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國民中學”以及“國民型中學”;後者是不接受政府津貼,堅持以華語作為主要媒介語,抱著堅毅的信念辦校,成為“獨立中學”。由此可見,馬來西亞華人對自身的語言、教育以及文化有很大的堅持——他們把華文教育辦得有聲有色,不被在地原有強勢文化同化,不為政治壓力所威脅,不對不平等待遇妥協,因此,整片國土都能聽到“華教”的聲音,可算是東南亞一大“怪”現象。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可算是在同一條歷史軸線上發展的。兩個國家說起來有很相似的歷史背景、社會因素、環境因素。早期的新加坡對華文教育的執著不下於馬來半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全東南亞第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就在陳六使先生的領導下在新加坡開辦、招生,然而李光耀執政以後推行“英化政策”,強行下令南洋大學改革:全盤以英語教學。此舉引起師生不滿,全校展開抗議,但李光耀以鐵腕派遣軍警入校抓人,並且褫奪陳六使先生公民權,以為殺雞儆猴。南洋大學自此向政府妥協、改組,並在1980年和新加坡大學合併,成立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大學從此走入歷史。而今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校址即為當年南洋大學原址。只是在那塊土地上行走的學生,從來不知道有一個關於華教的神話在此消亡。

如此粗略敘述關於新馬華教以後,自然可以探尋:為何馬來西亞華人對教育抱著堅毅的態度?而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在發展過程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故事?然而,和馬來西亞原來站在同一條歷史軸線上的新加坡,為什麼能夠輕而易舉地殲滅一個華教神話?為什麼可以放棄當年對華教的執著,而又在今日從新推行華語文教育?

說起來,教育這回事其實並沒那麼複雜。但從來沒有一股勢力願意放過教育——政治、種族、宗教、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太多太多。新馬華文教育就是複雜的例子,它們站在歷史洪流之間,忍受巨浪的擊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