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全球暖化、氣候異常,環境議題持續發燒中,印尼擁有全世界第三大面積的熱帶雨林,印尼雨林卻正以每分鐘十個足球場大小的面積快速消失中。

  印尼蘇門答臘島目前正面臨強大開發壓力,雨林面積快速消失,其根本原因在於農業經濟及區域發展問題,因此必須結合自然資源管理、農業生技、農村經濟與各領域知能,方能提供印尼更實質之援助。

  雨林的被破壞,直接造成淒地生物的滅絕,若被開發殆盡,將減少蘇門答臘虎的生活空間,四十年前還有五萬隻的蘇門答臘虎,正步上爪哇虎的後塵,目前數量少於三百隻,而且每年以三十到四十隻的速度在消失,唯一及保育類動物。

  所以計畫藉由實際參與雨林保護運動,讓自己深入了解環境及人與土地的倫理,由自身讓更多人了解停止環境的被破壞就是從自己本身做起。」

 

心得: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Apr 03 Sat 2010 22:22
  • 河語

河有她的語言嗎?為什么她不告訴我她的名字——

我長大的日子里已經聽不見紗玉河的名字了。印象中走過那條河的時候總要捂著鼻子(盡管政府疏導了幾次清理了幾次,味道總是那么依然)。爸爸媽媽不會告訴我她的名字,因為她有更矚目的別名——“臭河”。而我不知道,如果一條河水有所謂的感情,聽到這樣的呼喚是不是會難過得落淚,抑或,那虛弱流著的河水,其實是它快干涸的眼淚?

整個新山的歷史就在河岸兩旁長大,沒有人比這條河更有資格訴說新山的故事:她裝載了一整代人的記憶,又引來另一代人的記憶,一條河水滿滿的都是大家的名字。然后資本主義也在河的兩旁長大,也許就在這時候商業開始蓬勃了,河道上來來往往許多人開始進行貿易,每天嘶喊聲不間斷,討價還價、乞求,貧苦的人在河兩岸游蕩尋覓希望(河流不都是帶來希望的么?底格里斯河和幼法拉底河催生的不是肥沃新月嗎?紗玉河催生什么?);有時還有怒喝、毆打,那是華人幫派的械斗事件,諸如此類。河水帶來了財富,然后人們就回贈她負擔,把不要的舍棄的全部都施舍于河水。他們以為,一條小河可以容得下天下。后來啊,河流開始發黑了,像是被誰打傷的臉,然后漸漸的有腐壞的氣味自河底傳出,經過的人都喊臭,大家都開始叫她臭河了。

臭河周圍那時候已為新山的經濟心臟,工商發展依然不斷。那時候沿河都是做生意的人,老新山們都在這里留有記憶,歷史的痕跡就特別深刻。學校里的老師會在課堂上說他們求學的時期,總是在放學后摸到臭河附近闖蕩,那里有便宜的攤位,可以坐下來吃喝,坐遠一點聞不到臭河的味道,但回家時候走過就受不了。然后越聽越多,記憶里充滿了“受不了”“受不了”“受不了”,那么多的受不了都因為河水的臭而誕生,但沒有人想過河水其實并不愿意讓自己流得那么窩囊,那么臭:她本來就只是條單純的小河,憑什么要承擔整個新山的垃圾,而一條河里,竟然也因此而淹死了許多魚。

魚都被淹死了。然后我們坐在魚的浮尸上看新山日出日落。

一條河有什么必要去承受我們的垃圾(而我們還喚她母親河)?是她不會言語不會抱怨不會告訴你她其實并不是很想接受我們的“不要”嗎?也許我們都那么卑微那么低賤那么不堪一擊的窩囊懦弱吧,我們在斷定這條河水不會生氣的時候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倒下垃圾倒下廢料,然后說她臭,原因就因為她臭。可是這臭本來就不該是她去承擔的不是嗎?只是我們人類太理所當然,自認偉大的同時,也就可以殘忍得沒有必要理會別人為什么會臭了(有時候連母親也可以不理會)。

因此我有些慚愧又有些憤怒。在小學教書那段時日教六年級學生“地方研究”,正好有一章在說環境保護。我在黑板上畫一個圓作地球,然后告訴學生,地球只有一個,然后再告訴學生,我們人類有近70億人,然后,我很激動得以粉筆切割那個圓,拼命切割拼命切割,一直到粉筆斷掉、用完殆盡才停止。我問學生,這地球,有可能畫出70億等份,分給每一個人嗎?但是地球多么偉大,無怨無悔就讓每一個人享受到她的資源:陽光、海洋、風、空氣、森林、高山、草原……然后開發又有礦產、能源……

那么面對無怨無悔的地球,我們還能奢求什么?只是人類太不知足不知恥,我們奢求更多更大更無窮盡,然后等到快用完快殆盡的時候,才在今天喊環保、環保、環保。更侮辱、離奇的是,環保背后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很可能)是人類為了確保未來還能再奢求更多更大更無窮盡的資源而誓愿拯救地球。人類并沒那么偉大(人類不都是這樣嗎?希望救了地球以后地球還能供應我們更多,而那時候我們又會忘了悲痛,再把痛苦和傷痕還給地球)——說穿了,還是那么自私那么不自量力。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泰國的工業污染

 

瑞典的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研究資料中,在亞太區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以泰國居首。

 

文中提到這是急速工業化的後遺症,泰國自20102月份的工業生產指數年比攀升31.1%,自200911月起已持續攀升4個月,升幅依次為7.5%、30.7%及29.1%,整體產能利用率為60.6%。重要工業的產量及國內外銷量都大幅上漲,特別是汽車工業的產量年比激增97.4%。2月份,鋼鐵工業的生產及銷售年比依次攀升66.5%和44.2%。得益於全球經濟復甦、以及政府出台刺激經濟措施的支持,特別是側重投資基建工程的「泰國堅強計畫」,推動市場對鋼鐵的需求提高。另一方面,多個相關工業也好轉,例如汽車、電子及電器工業等,也是刺激鋼鐵需求上升的因素之一。

 

而根據泰國經社發展委員會(NESDB)所公布的經濟數據,泰國在2009年第12GDP年比分別下跌7.1%4.9%,第3季僅下跌2.8%,倘與第2季比較則成長1.3%,優於原先預期,再次確認經濟持續轉好。NESDB預估2009年全年經濟為負成長3%2010年則為正成長3-4%NESDB分析支持2010年泰國經濟成長有5大因素,分別是工業產能利用率提高、失業率下跌、觀光業復甦、出口增加、及國際物價上漲等。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篇是對垂華同學所寫的"城市悲歌——菲律賓"所做的回應,

是對菲律賓的經濟做概述,比較不符合老師所說的城市,

但我覺得城市的發展跟國家的經濟關係很深,因此寫了這篇。

引用危機百科
"菲律賓所得大約為1455美元(2007年),為開發中國家,但貧富差距很大;首都馬尼拉為國際第24大購買力城市。"
(年收入1455美元約為四萬六千元台幣。)

看了幾篇文章,裡面提到關於菲律賓為何會如此貧窮,
其中一段是寫到,舉債過多,而且前幾年的總統過於將利益集中於自身,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黃明志是馬來西亞創作歌手。曾將國歌“NEGARAKU”改寫成“NEGARAKUKU”翻唱,而引起爭議。歌曲以尖銳(甚至可說是尖酸)的詞曲針砭時下課題。為回應文章《邊城樣貌》,我們就聽他唱關于邊城的歌。

注:新山是馬來半島也是歐亞大陸最南端的城市。亦是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高。然而近來治安糟糕,引致各界批評。因為面對新加坡,故受新加坡影響很深,產生所謂的“新新關系”。對“新新關系”有興趣者可參閱陳嘉榮著《新新關系》——看新山人如何新加坡。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想說一座邊城,它叫新山。

DSC_0470.JPG

它靠著海,一呼一吸都是海風。過去的海風都很新鮮,這座城市就不斷長大。對岸的新加坡常常和它閑話家常,也不是什么重要的議題,但一旦談起來兩人就變得唇齒相依,從此誰也不愿意離開誰(也許吧),也因此,造就了馬來西亞南部特有的“新新關系”。新加坡和新山的關系,多么微妙多么獨特。新山人不是新加坡人,但新山人會唱新加坡國歌(會唱但不代表效忠),新山人也會收看新加坡電視節目(誰叫彼此靠得那么近,電波一下子就傳了過來),新山人也收聽新加坡電臺,所以我們知道新加坡的潮流。當然,新加坡人也常到新山來“血拼”,新加坡人也愛吃新山便宜的美食,新加坡人也喜歡“促進新山的經濟發展”。

02022010898.jpg DSC_0259.JPG DSC_0510.JPG

新山和其他馬來西亞城市一樣,我們悄悄地把各族的文化保留起來,收在這座頗有歷史的城市底部,很快就變成這座城市特有的養料。印度戲院斑駁的墻壁也許目睹了海邊歷史的變遷,書法家們也寫了半世紀的年華,南陽風味的建筑不知道是誰的心血。我們常以為我們和別人不一樣,膚色不一樣語言不一樣視角不一樣,但其實那些無聊的種族言論都是政客的語言,我們老百姓什么也不必理會,默默地看電影、喝茶、祈禱、寫春聯,一晃,就是半個世紀。

02022010901.jpg DSC_0270.JPG

新山的人都說新加坡好。那邊建筑好、經濟發達、人們說英語噼里啪啦好流利就讓人很羨慕,但其實回過頭來我們也沒什么不好。我們寧靜的巷弄里總是擺滿了我們對國家的情懷,小旗在風中飄揚,有時候根本不需要言語去描寫這些景色。再多的文化沖擊也沖不垮我們的歷史堡壘,老的時候和孫子們蹲在芒果樹下,我可以訴說那些街道的故事,那些國旗的故事,那些我的故事。歷史的記憶就那么奇妙。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知道一座城市的高樓高得可以觸碰上帝的手指;我們當然也知道這些高樓這些尖塔矗立在世界中心,在盡情揮發它們的吸引力,讓人們不論遠近都崇拜它,把它們當作神祗,抑或一種和上帝或資本主義接觸的通道。像日本作家Lily Franky的小說《東京鐵塔》寫的那樣,高塔在城市中心像漩渦那樣旋轉,人們也被這樣的漩渦吸進去,有的人成功走了出來,有的人卻要在里面沉淪。

菲律賓在二戰結束后1950至1970年間,與日本、緬甸同為亞洲最富國之一。但目前除日本外,同屬東南亞區域內的菲律賓與緬甸似乎就顯得比較落魄了。影片中是菲律賓的垃圾山,難以想象的是,垃圾山竟然也有住民,不是一戶兩戶,而是一支龐大的居民居住在垃圾山山腳下。我們這些幸運的孩子拿著垃圾袋倒垃圾的時候還會捂緊鼻子覺得手上的垃圾很臭,有時候還有一些幸運的孩子還會輕視那些幫我們傾倒垃圾的工人,更有一些幸運的孩子在童年時候都被父母勸誡:你們要用功讀書不然就要倒垃圾過日子了哦。

但菲律賓那群孩子,我們要如何想象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怎么一個樣子?他們會不會嫌棄手上的垃圾很臭呢(還是多數時候他們很珍惜手上撿來的食物沒有腐壞);他們會不會輕視那些翻找垃圾的人呢(哦不,他們就是那群人,還有他們的爸爸媽媽兄弟姐妹都是);他們的童年會不會有人跟他們耳語:不用功念書就要倒垃圾過日子呢(還是多數時候他們根本就沒機會念書)?在我們覺得他們的世界很悲慘的時候,他們又是如何看待我們的世界呢?

菲律賓在經濟不景氣后貧富間的差距就被拉得很大。社會資源被上階地位的人霸占,導致低下階層的人民得不到平均的分配。如此一來,社會階層不能流動,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有錢人當然看不慣垃圾山腳下的孩子,但垃圾山腳下的孩子當然也看不慣那些富人。他們會不會想:為什么我們要在垃圾山翻找食物,他們卻是把吃剩的食物丟給我們吃?這是什么道理?

他們懂不懂這是什么道理?還是,這又牽出了另一個議題:他們也許不懂,因為沒機會受教育所以不懂。社會資源不斷被壟斷,垃圾山下什么時候會出現學校?孩子們什么時候能夠聽見上課與下課的鐘聲?他們這一輩子識得一個字嗎?還是這樣的日子變成了習慣,沒上課鐘聲不識字的日子在他們都變成了理所當然?真的就理-所-當-然?

社會學學者在社會階級流動理論上有樂觀與悲觀之別,樂觀的認為工業社會會使得社會結構趨于開放,政府福利與教育制度也日趨完好,如此一來即可削弱家世背景對于個人成就的影響,亦即,不論出生如何,在21世紀的歷史洪流底下,都會有接受政府福利和教育的權利,所以每個人都會有所成就;悲觀論者(即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者)則認為工業化帶來的功績主義會使得“唯才是用、論功行賞”變成唯一衡量人民能力的準則,于是會使得勞動者被降級、資本家增值,由此,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便會不斷加劇(1)。當然,在不一樣的社會環境底下就會看見不同的世界,在菲律賓,我看不見樂觀。

你可以因此駁斥我過于悲觀。但請回應我,樂觀是貧民孩子看著櫥窗內的衣服然后轉頭問爸爸:什么是裙子的畫面嗎?樂觀是孩子翻找垃圾的時候發現餐廳的垃圾袋里有未腐爛的隔夜牛排而綻開的笑容嗎?樂觀是下雨的時候貧民們用骯臟的水桶裝水然后感激上帝賜予雨水的希望嗎?樂觀是孩子希望聽到上課的鐘聲而政府在忙于競選耗資印刷海報撰寫演講稿以便告訴大家:我們國家會更注重教育的謊言嗎?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我在中學時候的馬來文文學作品選讀課本上讀過這故事。那時候老師說得很沉悶,我們趕不及查字典,索性放縱自己睡著。而有些事情我從來不知道的——這篇故事最后搬上劇場,盡然也演得如此驚心動魄。(在我知道故事拍成電影的時候,我還愚蠢得不屑一顧呢,那時候是對自己的國家馬來西亞的影視沒信心,但現在該慚愧了)

TIARA_PGL.jpg


我在網絡世界游蕩,無意間闖進一個博客撰寫的屬于這故事的境域,偷窺到這公主的傳奇。點我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歷史 

滿者伯夷王朝,創立於1293年,結束於1500年,由Kertarajasa所創立,滿者伯夷這個名字來源於印度教奉為神的Majapahit桔樹。。期間統治了馬來半島南部、婆羅洲、蘇門答臘和巴里島。曾經跟元軍合力做戰,打敗信訶沙里國,但滿者伯夷國王Kertarajasa隨後反戈,擊退元軍。元史稱滿者伯夷為「麻偌巴歇」,是爪哇國的國都。明代稱為「滿者伯夷」,仍是爪哇國的國都,國王的王宮所在地。1404年滿者伯夷王Vikramavardhana遣使朝貢,明成祖遣使賜鍍金銀印。1427年滿者伯夷王Vikramavardhana死,女蘇希達繼位。1444年三年一貢,以後朝貢無常。15世紀末,滿者伯夷國被東爪哇滅。

滿者伯夷利用中國平定東爪哇,再反戈中國,進而侵略印尼各地,疆域遠及馬來半島和菲律賓的一部份。之後隨著阿拉伯人擴張貿易據點和麻六甲版圖,數個伊斯蘭教國家乃相繼而起,滅亡滿者伯夷。

宗教

滿者伯夷是最顯赫的印度教王國,曾統治了今天印西西部大部分地區。到了16世紀,當伊斯蘭教國家取代滿者伯夷在西部島嶼的地位時,滿者伯夷王國就移到了東部的巴里島。滿者伯夷王朝的建立,可以說是印尼史上的文治武功極盛的黃金時期,因此印度教散播於大部分的印尼島嶼。

由於伊斯蘭勢力愈來愈大,在16世紀初的時候,滿者伯夷這個爪哇最後一個印度教王朝被穆斯林消滅了,而信仰伊斯蘭的瑪塔蘭王朝也在這個時候建立,
不願意成為穆斯林的滿者伯夷王朝的皇族流亡到了巴里島,除了在此建立新的政權,並繼續維繫印度教的傳統。因此,巴里島到現在都還是屬於印度教信仰的區域,也成為印尼唯一以信仰印度教為主的島嶼。雖然爪哇的民眾在被穆斯林統治後改信伊斯蘭教,但由於伊斯蘭教的流傳是經過印度經蘇門答臘來爪哇的傳教士,他們帶來的是伊斯蘭蘇非主義體系,對於印度化的爪哇傳統很熟悉,因此並沒有詆毀帶有印度教色彩的印尼,甚至還保留了許多原本印度教的傳統習俗。

有趣的事情: 滿者伯夷國王居處有十米高的牆,房屋如架樓,高十幾米。國人好鬥,身帶一尺尖刀,最憎恨別人摸小孩子的腦袋,如被小孩子的父親看見,必定拿刀追殺。所以在台灣我們習慣摸小孩的頭,對方父母不是和藹可親的看著你,而是掏出身邊的一尺尖刀追殺你,文化差異不可不注意阿!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71pX37DSC00750.JPG bgNO1KMasjid Kampung Hulu0.jpg CBdgxmDSC01245_final.JPG FpG60r0065b.jpg OvDbGt381320612_49fe8241ec.jpg bgNO1KMasjid Kampung Hulu0.jpg bwCwO8tham0.jpg CbpsIXDSC01149_final.JPG CyISxjj1.jpg rWAEhUkampung kling mosque1.jpg wCbGSEmalacca zoo3.jpg 4V04KMBaba-Nonya Heritage Museum.jpg aCzfL4cheng hoon teng temple0.jpg BthWsJPorta De Santiago.jpg EgC5fcm5.jpg HdJFDAs Church Melaka.jpg RTqbU9Church of St Francis Xavier0.jpg TNfMWkIMG_0589xx6.jpg

旅行是進入另一種境域的方法。點我


sea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 3